English

变水害为水利

1998-09-0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杨志清 我有话说

为保护地区渔业和海水养殖业,在兴建东斯剀尔德海湾8公里长的防洪大坝时,荷兰专门修建了65个30—40米高、18000吨重的坝墩,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。实施这一非封闭式的方案,技术复杂,施工难度很大。但为了长远和整体利益,荷兰人知难而上,结果如愿以偿。三角洲工程不仅使鹿特丹地区解除了水患,而且改善了鹿特丹至安特卫普的交通,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。

须德海和三角洲工程主要功能是防洪,而第三项莱茵河渠道化工程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的水利形势,特别是保证东北部地区的灌溉需要。在莱茵河乌特勒支南至阿内姆段,荷兰人修建了三个带活动闸门的蓄水大坝,把莱茵河水引向东北部的艾瑟尔湖,从而解决当地的灌溉用水,并保证了艾瑟尔河的船只航行。

三大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荷兰的水利形势。2800公里长的堤坝保证了荷兰的安全,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水闸调节着各地用水的需要,一块又一块向大海索回的土地成为新的农业区、新兴工业区和居民住宅区。一举多得,长年不懈的艰苦奋斗得到了丰硕的回报。但荷兰人没有陶醉于以往的成绩,而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精神。头两年荷兰议会又通过立法,准备启动新的防洪工程。

几点启示

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人离不开水,却不需要洪水。如何变水害为水利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。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,“谁能解决水的问题,谁就应该得诺贝尔和平奖和科学奖”。虽然荷兰还不敢说它已最终解决了水的问题,但荷兰在防洪治水方面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。

一、生活在低地之国的荷兰人对水始终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,保持高度警惕。每次大灾之后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分析,迅速制订治理方案自不待说,就是风调雨顺之年,他们也一直不忘防洪治水。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在防洪治水上荷兰人的长远眼光值得学习。

二、因为有长远眼光,荷兰对所有水利工程都确定了很高的标准。防洪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工程。防洪标准十年一遇不行,百年一遇也不行。荷兰的防海大坝标准是万年一遇,内河堤坝的标准是1250年一遇。

三、水利工程是长线投资,如何筹集巨大的资金往往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。荷兰的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“取之于水,用之于水”。全国各地的水务局,既管防洪治水,也负责饮用水、工业和农业用水供应,所得水费收入用于水利建设。须德海工程形成的5个围垦区,政府开发后出租给农民或企业,所得土地收益完全用于水利建设。

四、防洪治水关系到全民族的根本利益,水利部门理当有很强的权威性。荷兰不仅有政府水利部,负责制订水利政策,全国还有200多个水务局,水务局局长由女王直接任命。每个水务局还设立了由各阶层代表参加的委员会,其权力和当地政府相当。

五、防洪治水是一门科学,需要科学规划、科学设计、科学施工,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,而且具有很强的连续性。在荷兰水利部门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水利专家,一辈子与水打交道;荷兰重视把最新技术运用于水利建设,三角洲工程就采用了许多最新技术;荷兰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一直保持密切合作,充分利用水文气象资料对某一地区进行雨情分析,并建立了计算机模型系统。(下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